襄安鎮:退休干部“不褪色” 防汛河梗“踐初心”
隨著汛期到來,持續的降雨天氣使得襄安鎮汪橋村麻城圩的水位不斷上升,防汛形勢愈加嚴峻。由于汪橋村兩委干部里年輕人居多,防汛經驗不足,為了有效保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確保平穩度過汛期,村兩委商量還是要找位有經驗的老黨員、老干部來指導防汛工作順利開展,最終大家一致想到了退休副書記胡德應。
胡書記接到電話后,沒有絲毫猶豫,立即答應與村兩委并肩作戰,走上防汛一線。家里人得知他要參與防汛工作,擔心他的身體狀況,勸道:“你這才大病初愈,醫生說要好好修養,這時候去防汛你身體受不住呀。”“我的身體好得差不多了,現在村上都是些小年輕,他們搞電腦可以,但是防汛這種實戰可沒啥經驗,需要我們這批老人帶著才行。”原來在去年的6月26日,胡德應在北京腫瘤醫院被檢查確診為結腸腫瘤,經過一年多的治療和修養,已經基本恢復正常,但是接到防汛消息后,他還是義無反顧地應下了防汛這個辛苦活。
他每天清晨五點多就走上了河梗,直到晚上九點多才回去,他帶領著年輕干部們在長達三公里多的河梗上往返走了一趟又一趟,耐心教會年輕干部們巡堤的關鍵,比如巡梗的時候不要看最高處的水位,一定要看最低處的水位,當水位特別高的時候,水壓就會很大,一旦高水位維持時間久了,河梗就容易出現漏洞,所以即使天晴了也不能松懈,仍然是關鍵時期,除此之外,他還細心指導發現險情如何及時處理等,年輕干部們都受益頗深。
7月1日下午14時,胡德應和往常一樣與村防汛人員在麻城圩上巡梗時,巡到麻城閘前方一百米左右,發現了一處有兩處大小差不多大的崩口,長約2米,寬約30-40厘米,經驗豐富的他立馬警覺起來,“你看這崩口雖不大,但如果不馬上處理,很有可能會越來越大,最終會有導致破圩的風險。”他當機立斷,立即召集周邊種植大戶們一起參與搶險,他們一同開始打樁、用土裝袋加子梗,此時的雨越下越大,雨滴連著汗水滑落他的臉頰,衣服早已被雨水淋濕,但是他完全顧不上這些,緊鑼密鼓地參與搶險救援,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終于把崩口堵住,這時候他才松了口氣。旁邊的村民看到老書記身上全濕了,擔心的說:“老書記,您趕快回去把濕衣服換了吧,你身體不好呢,要是淋感冒了怎么辦!”,他說:“這點雨沒關系,現在正是防汛要緊的時候,麻城圩的河梗雖然長了點,我們也要一步一步的走下來,要及時發現任何一個險情,守住麻城圩,是我們的使命,我們一定要竭盡全力,義不容辭!”。
他從6月28日到7月2日,一直守在河梗一線,將自己多年的防汛經驗親自實踐交給了年輕人。7月3日上午,他因為身體復查的原因匆匆離開了防汛崗位,踏上了前往北京的路程。不管他走到哪里,心里總是惦記著家鄉的汛情,在乘上了去北京的高鐵后,他依然不放心地發信息問:“水位降了嗎?”“嗯,昨晚降了小十公分。”“好的,降了就好。”,得到了他滿意的答復后,終于才放下了心。作為一個老黨員,他的先鋒模范精神深深打動著我們每一個人。
責任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