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實踐接地氣 服務老年群體從心出發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末,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9697萬人,占全國人口的21.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21676萬人,占15.4%。按照國際上通常的人口老齡化標準,不難看出,我國正面臨人口老齡化嚴峻挑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只有健康狀況良好,老年人才能實現個人和家庭幸福。健康老齡化,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手段和途徑。老年群體是文明實踐服務的重點對象,而服務好老年群體還需跟上時代步伐,從心出發,讓老年群體共享社會發展文明成果。
老年服務更貼心,文明實踐才能更接地氣。近年來,文明實踐陣地不斷向基層延伸,不僅有依托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打造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還有整合社會資源,比如文化交流中心、書畫院、物業中心等場所建成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點,為打通社區為老服務的“最后一米”不斷努力,也讓文明實踐更接地氣。
老年群體喜歡什么,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就要想辦法提供什么。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老年群體的需求也大不相同,文明實踐服務更要從心出發、“對癥下藥”。圍繞老年群體切身利益,送民生政策。把老年群眾關注的基本養老保險、“銀齡安康”意外保險、醫療(大病)保險、離退休老人到齡待遇認證等政策,通過開展專場政策解讀會、村(社區)廣播、移動宣傳車、小喇叭、入戶上門等靈活多樣的方式,讓老年群體不僅知曉這些民生政策,還知道怎么去享受這些民生政策。圍繞老年群體晚年生活,送貼心服務。比如,對喜歡聽戲、看演出等傳統文化的老人,應該多組織戲劇演出、文化匯演、傳統藝術表演等文化活動下鄉進村,讓老年群體在家門口也能享受文化“大餐”。對獨居、孤寡、生活困難的老人,應該摸清人員底冊,與民政部門、村(社區)、志愿者等聯合通過志愿服務項目,定期組織上門開展暖心陪聊、精神慰藉、送餐上門等志愿服務,共同關心關愛老人生活。對關注身體健康、注重養生的老人,應該多對接衛生院等醫療機構定期進村居、進小區、進敬老院開展義診活動,實現基礎疾病“早發現、早預防”,為老人健康保駕護航;動員指導成立健身活動隊、廣場舞隊等群眾性組織,利用空閑時間運動健身,同時輻射帶動身邊人健康向上;對想發揮“余熱”的老人,對接就業培訓機構,下鄉進村開展烹飪、育兒、做糕點等實用領域再就業培訓,讓老年人晚年生活更有意義、更有價值;積極發揮好“五老”(老干部、老戰士、老教師、老專家和老模范)人員作用,參加關心下一代工作,實現老有所為、發光發熱。此外,現在多地的老年大學課程新鮮實用接地氣,令年輕人感慨“實名羨慕”,而推動老年大學在基層走深走實、遍地開花更是意義非凡。
服務老年群體,一枝一葉總關情。文明實踐只有接地氣,用心用情開展各項貼合老年群體的志愿服務活動,才能讓老年群體的參與度、滿意度不斷得到提升,讓健康向上、文明友好之風吹進群眾心中,助推人口老齡化健康發展。(汪紅)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