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芳:身體力行建家風 逆境堅守揚美德
人物簡介:王孝芳,群眾,安徽省蕪湖市無為市襄安鎮新生村人,1950年3月15日出生,1976年4月至2005年5月擔任新生村婦女主任一職。
事跡簡介:王孝芳曾任新生村婦女主任,工作期間盡職盡責,無私奉獻。王孝芳的丈夫王記毫在1985年因為工作原因在卸電線桿時發生意外受傷導致高位截癱,長期臥病在床三十多年,她獨自一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擔。王孝芳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現了新時代農村婦女的風采。榮膺無為縣首屆精神文明“十佳”人物榮譽。
正文:
在靜謐深遠的鄉村腹地,居住著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女性——王孝芳,她曾經擔任新生村婦女主任,同時也是家中高位截癱丈夫的堅實依靠。王孝芳以其堅定的信念和無私的奉獻,生動刻畫出當代農村婦女堅韌不拔、勇挑重擔的形象。
履職盡責有擔當,一線奮斗綻芳華
“在農村工作,把每一次入戶,每一次和村民交流當作一次提升自己的機會,把溫度融入服務中去。”自擔任村干部以來,王孝芳就把村當作自己的大家庭,在村工作的二十多年來,她的足跡遍布了新生村的每個角落,盡心盡力幫扶困境婦女兒童及空巢老人,走訪慰問高齡老人,對留守兒童的家庭情況和監護情況進行全面了解和走訪,建立留守兒童信息庫。誰家有矛盾了,哪家最近有什么難處了,王孝芳都心中有數并積極主動去處理,對自己無法立即解決的問題也及時和上級部門對接,尋求幫助。提起王孝芳,村民都說她“工作不怕辛苦,更有責任心,事情交給她辦,放心”。
作為一名婦女干部,王孝芳把家庭文明建設作為工作重點,她自己努力平衡好工作和小家的關系。工作之余,她用心陪伴家人,孝順公婆,教育好子女,體貼好丈夫,她以善良樸實和寬容理解的心善待每一個人,助推社會主義新風尚的形成。
風雨同舟不言悔,矢志不渝守初心
正當王孝芳家的小日子過得越來越好時,一次突如其來的噩耗改變了這一切。王孝芳的丈夫王記毫在1985年因工作原因在卸電線桿時發生意外受傷導致高位截癱,以后的日子只能癱瘓在床,生活完全陷入無法自理的狀態。這件事對王孝芳來說猶如晴天霹靂,上有公婆,下有三個兒女,以后這個小家只能靠她一人支撐……面對這讓人無法接受的變故,王孝芳沒有選擇逃避而是堅定地承擔起照顧丈夫的責任。
由于老伴王記毫長期臥床,身體日趨僵硬,有時手指也無法自由活動。三十多年來,作為妻子的王孝芳始終如一地照顧他,期間未曾流露半分怨言。每天凌晨五點,她準時起床為老伴洗漱、梳理發絲,然后煮粥、喂食,定期清理更換衣物及床上用品。為了防止王記毫因長時間保持同一臥姿引發不適,她還特地購置了一張醫療專用床,夜里每隔兩小時便會起身幫助老伴翻身。最初,王孝芳還需依靠鬧鐘提醒,動作略顯慌亂,后來,她已經形成生物鐘,準時自然醒來,熟練地幫助老伴完成翻身動作,時刻留意老伴的任何需求。這些看似細微的生活瑣事,實則包含了常人難以持久的付出,而王孝芳卻默默堅守,在王孝芳的精心照料下,臥床不起的王記毫沒有生過一次褥瘡,精神也一直不錯。
“是我耽誤了她啊,有時候看到自己沒有希望的日子,真不想拖累她……”王記毫不止一次這樣說,可鄰居們都說,王記毫上輩子定是積大德了,找到這么好的老婆。王孝芳自己卻說,“自己只是盡到了一個妻子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話說起來很簡單,但這一堅守就是幾十年,在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的生活中傳承著,她的毅力讓人敬佩。王孝芳對丈夫王記毫、對王家始終如一的愛,是難能可貴的,她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初心。
言傳身教美德傳,璀璨光芒照四方
王孝芳在家中,沒有和公公婆婆“紅過一次臉”,在處理家里的大小事時,她經常與公婆、丈夫互相商量,在教育孩子方面,她沒有過多的話語。只是不管小家如何,她依然是那個有熱心的人,誰家有事,她都毫不猶豫地去幫忙。王孝芳的言傳身教,這些年也在不斷影響著身邊的人。母親的言行,子女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王孝芳的孩子們對長輩也非常孝順,一有空就會回老家團聚,幫助母親料理家事。
隨著年歲的增長和長期的操勞,王孝芳自己的身體狀況也日益欠佳,滿頭青絲漸染霜白,腰背也愈發佝僂,但是在新生村大家依然會經常看到一個七十多歲步履蹣跚的老人,推著坐在輪椅上的老伴在陽光下沐浴陽光。盡管王孝芳她自己已年逾古稀且腿腳不便,但是她始終堅持晴好天氣推著丈夫在村落內外散步,緩緩游走。她的堅韌和愛心不僅贏得了丈夫深深的感激,也深深感染和激勵著身邊的人。
今年1月王記毫去世,這一陪就是“青春”到“白發”?!爱敵跷覀冏叩揭黄穑妥⒍ㄎ疫@輩子都會和他相守?!边@三十多年,王孝芳以自身的實際行動,淋漓盡致地闡述了孝愛的深層內涵,詮釋了一個樸實農民的優秀品質,用平凡而樸實的善行傳遞著社會正能量。她將愛心和孝心注入每個子女后代的心中,并讓他們不斷傳承、發揚,譜寫出了一曲“孝老愛親”的贊歌。(毛芳琴)
責任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