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薈:95后養女孝敬父母詮釋人間真愛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尊敬長輩,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光榮傳統美德。在鶴毛鎮董圩村,就有這樣一位95后,數十年如一日,盡心竭力贍養年邁的雙親,她用純正無私的付出在當地村民口中贏得了良好的口碑。董圩村的父老鄉親只要一提起她,都會豎起大拇指點贊說:“別看是抱養的閨女,人家可比親閨女還要孝順。”她就是鶴毛鎮董圩村有名的孝女鄭薈。
無微不至孝老心
鄭薈自小命運坎坷,出生時便被親生父母遺棄,是養父收留撫養她長大,并視如己出,當時收養鄭薈的養父母已經五十多歲,收養鄭薈后,五十多歲的養父不僅照顧著患有精神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妻子,還要照顧當時的新生兒鄭薈,雖然是特殊家庭,但一家三口過得也算幸福,隨著年齡的增長,時間的推移,鄭薈一天天長大,養父母的年齡也越來越大,因為是特殊家庭鄭薈從小就將這一切看在眼里,并暗暗下定決心,長大后一定要盡自己的能力照顧好養父養母,讓他們安享晚年。特殊的家庭環境讓鄭薈早早就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擔,高中畢業后便去外地打工,在工作了兩年后,鄭薈覺得養父母年紀已經大了,需要自己的照顧。為了更好地照顧父母,放棄了外地收入還不錯的工作,回到家鄉照顧雙親,當時為了更好地照顧養父母,在附近親戚的介紹下,嫁給了現在距離娘家不到一公里的婆家,婚后生下了一雙可愛的兒女。
2020年鄭薈26歲,父親鄭高78歲,有一天鄭薈像平時一樣回娘家看望父母,父親和她說自己最近身體有點不太舒服,總是便秘出血,而且吃不下飯,鄭薈聽后,第二天就帶著父親來到了醫院檢查,檢查結果給了鄭薈當頭一棒,父親被查出肺癌晚期,只能保守治療,當時鄭薈的孩子大的才4歲,小的才11個月還在母乳喂養,她的養父母一生只有一個養女鄭薈,她的丈夫也是獨生子女,當時在外地上班維持家庭生活,養母又是一個智力殘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如果帶父親去醫院看病化療,基本上時隔一個月就要去一趟,一趟最少要化療住院30天,而且必須有人陪護,鄭薈的養父也沒有兄弟姐妹,家里生活不能自理的養母也沒有人照顧,孩子也沒法喂養,當時親戚朋友以及隔壁鄰居都勸鄭薈“你爸這么大年紀了,家里又沒人照顧,又得了這毛病,就給他放在家里吧,不要白白浪費錢了!” 鄭薈自小被父母收養,特殊的家庭環境讓鄭薈深感父母養育自己的不易,因此比同齡人更懂得要孝敬父母,也是養父給了她第二次生命,為了報答父親的養育之恩,鄭薈一次又一次帶著父親堅持化療,剛檢查出來的時候主治醫生說她的父親最多只剩6個月的生命,也許是老天被這個堅強的姑娘感動了,她的父親在她的細心照顧和堅持化療下一直到2022年8月份才去世,整整多出了2年的生命。
帶父親住院化療期間鄭薈總是來回奔波,每次父親住院時,鄭薈每天上午不僅要在醫院陪護父親掛水,喊護士給父親換藥,給父親喂飯、洗漱、擦身子、端尿盆,下午還要自己開車回家看望生活不能自理的養母和兩個小孩,晚上再回合肥醫院去照顧父親,來回開車要將近6個小時,在長期的身體疲勞和精神過度緊張和焦慮的情況下也讓鄭薈的身體狀況有點糟糕,鄭薈時常會感覺自己胸口不舒服,去醫院檢查竟然長了結節,醫生說定期復查,如果繼續長大或者感到不適就要做微創手術,這時的父親在病痛折磨下時常也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經常暴躁、易怒,鄭薈都默默承受,還一直鼓勵父親勇敢與病魔做斗爭,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我們一起加油!鄭薈把對養父母的感恩與關愛之情,灌輸到日常的每一個點點滴滴之中。
每次父親化療回來后需要細心照顧,鄭薈就每天帶著兩個孩子回娘家給父親做飯、洗衣、喂飯、擦身子,剛開始幾次化療結束,父親的胃口都還不錯,他知道父親喜歡吃鯽魚,她每天早晨5.00多就去街上等待魚販的到來,挑選野生新鮮的鯽魚給父親燉魚湯。每次看到父親喝完自己燉好的大碗魚湯鄭薈也是特別的滿足,父親也總是逢人就夸,“多虧了我這抱養的好閨女,要不然我哪能活到今天”。
后期幾次化療下來,父親身體情況也越來越差,胃口不好,吃飯只能靠鄭薈慢慢喂。由于化療病人后期不能吃太飽,又不能吃大魚大肉,為了滿足養父身體所需的營養,她用水果、牛奶、雞蛋調配出多種流食,變著花樣地做給養父吃,把蔬菜煮熟,絞成菜汁,兌上調料給養父喂下,有時候養父還不吃飯,鄭薈只能哄著他吃或是買些他喜歡吃的食物讓他盡量吃點下去,日甚一日,看著養父越來越消瘦的身體,鄭薈也越發地擔心。
2022年7月是她的養父第15次住院,因為病痛的折磨,此時,她的養父已經骨瘦如柴,鄭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她盡全力照顧養父,給養父喂飯、擦身子、端尿盆,無怨無悔。這次在醫院住了約一個禮拜后,其養父主動要求回家,回到家后,養父每天昏昏欲睡,她就守候在養父身邊,跟養父說說話,希望他能快點清醒起來,但事與愿違,鄭薈的養父還是沒扛過去,于2022年8月去世。長期以來,鄭薈以一人之力,照顧患有重病的養父,不離不棄,陪伴著養父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鄭薈用自己孝老愛親的實際行動得到全村人的一致好評。
不離不棄母女情
因為鄭薈的母親生活不能自理,親戚鄰居都建議她送養母去養老院或福利院,減輕生活壓力。但鄭薈斷然拒絕了,她說,雖然與養母沒有血緣關系,但她依舊是自己的母親,無論如何都不能不管她,她想好好地照顧養母,養母沒有自理能力,只有她是最熟悉養母的人,也只有她才能給予養母最好的照料,她的父親在世時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走后老伴后半生該怎么辦,就怕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伴給女兒帶來麻煩,但又害怕給老伴送養老院了,別人也照顧不好,顯然是父親多慮了,鄭薈父親去世后,鄭薈就把生活不能自理的養母帶回了自己的婆家,有人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善良的人一家人都善良,鄭薈的公公婆婆在鄭薈父親去世之前,就在自己家房子旁邊建了一個小瓦房,剛開始把母親接來的時候,鄭薈怕母親來自己家不習慣,經常半夜爬起來去看看母親有沒有睡好、蓋好被子,有時候甚至起來好幾趟,還好母親適應的很快,現在鄭薈的母親和鄭薈一起在婆家生活的很開心。
因為母親生活不能自理,每天一日三餐都是鄭薈或婆婆燒好飯菜端過去送給母親吃,母親平常的換洗衣服床單也都是鄭薈洗換,有時候鄭薈去上班了,公公婆婆也會幫著一起照顧,現如今鄭薈帶著養母在婆家生活已經一年多了,她的養母也已經從剛開始的不習慣到習慣在女兒家的生活,經常有娘家來的親戚朋友來到她家看到鄭薈的養母,都說“你媽媽比以前在你娘家時候氣色看著都要好多了”。
鄭薈無微不至地照顧父母的事跡,感動了左鄰右舍的鄉親父老們,大家無不稱贊說:“這個女兒真好啊,真比親生女兒還親”。而鄭薈卻說,父母親把我養這么大,照顧他們的晚年生活是我應該做的。人常說家和萬事興,如果家庭和睦了,社會才能和諧穩定。鄭薈始終認為尊老、愛老是子女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因為每個人都有老的時候,只有我們為下一代兒女樹好尊老、愛老的標尺,讓他們從小在愛的氛圍中接受熏陶,才能讓他們明白,愛心、孝心是每個人應該具備的責任和品質,只要愛心無涯,孝心永駐,就能使每個老人安享晚年。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