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修路十七載 無私奉獻惠鄉鄰
章雙喜,男,1962年3月出生,安徽省蕪湖市無為市鶴毛鎮萬年臺村方嶺自然村人。無為市鶴毛鎮萬年臺景區地處無為、樅陽、廬江交界,由于位置偏僻,轄區內方嶺自然村只有一條不到一米寬的陡峭山道,出行極為不便、村民生活艱苦。1998年,當地一位名叫章雙喜的年輕農民,為了改造家鄉,作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開山鑿石,為村里修一條能通車的路。此后,章雙喜省吃儉用、自籌資金、辛苦耕耘,充分發揚“咬定目標、苦干實干、鍥而不舍、久久為功”新時代愚公移山精神,付出了整整17年時間,開辟出總長4.5公里、寬6米的山路,改變了該村山道不通車的狀況,極大方便了群眾生活,也為后來鋪設柏油路打下良好基礎。章雙喜平時樂于助人,被鄰里稱為“貼心人”。章雙喜先后獲“無為好人”“蕪湖好人”“安徽好人提名”等榮譽稱號。
開山鑿路的“拓荒者”
無為市鶴毛鎮萬年臺村方嶺自然村,四周群山環抱,山間茂林修竹,村里連通外界的,只有一條不到1米寬且非常陡峭的山路,別說通車了,就是村民正常通行也是困難重重。農產品賣不出去,村民外出買斤肉、一塊豆腐都很不容易,后來很多村民在政府的協調下,遷移至交通便利的村子。
村民生活艱難,根源就是路不通暢,路修好了,山里的資源就有了銷路,村民的收入就能增加,生活水平就能提高。想到兒時讀過“愚公移山”的故事,時年36歲的章雙喜執意要留在村子里,改變村子的現狀:開山鑿石,給村里修一條路,一條能通車的路!
1998年春天,章雙喜說服一些還沒有搬走的村民,拉開了鑿山開路的序幕。一開始,由于只能使用一錘一斧、一刨一鑿的原始方法,往往鏟平一個小土坡都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不久,跟他一起干的村民們就都失去了信心,放棄了開山修路的想法。他們勸說章雙喜:“雙喜,憑你的能力,如果外出打工創業,肯定能夠致富,為什么留在這里開山修路,做‘賠本買賣 ’,而且以你現在的人力、物力,根本就不可能完成”。妻子也不理解:“修路不光要投精力、還要投金錢,家里本來就不富裕”。章雙喜說:“要想富,先修路。雖然很艱難,但是我每天干一點,就積少成多了,這條路我遲早會開通!”
就這樣,在外人看來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章雙喜還是憑借一股“愚勁”,決定堅持下來。此后,他獨自一人扛上家中的犁鎬,來到山崗開始勞作。半天時間,往往只撬起兩塊大石頭。年邁的父母看到此景,搖了搖頭,默默地遞上毛巾,回家拿起鐵鍬,幫忙鏟挖泥土。持反對態度的愛人站在遠處悄悄地擦拭去眼角的淚水,拿起畚箕,幫他運送鑿開的石塊。以后,他的三個孩子也加入其中,幫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門前的山崗逐漸變小、變矮,猶如螞蟻啃食般,章雙喜和他的家人一斧一鑿,用最原始方法完成了1.7公里的山路。然而,隨著修路的逐漸深入,更多的問題擺在了章雙喜面前。
當施工路段經過一片棉花地時,一位老者憤慨得出來阻撓:“我的山地,你章雙喜要是動了它,我一大把年紀和你拼了。”章雙喜心里明白老者的不舍,可要是繞道而行,開支和工程的危險性又會大大提高。他一次次上門拜訪,不厭其煩地做思想工作:“這路不光是為了我家而修,您看,這山里的毛竹長勢喜人,一茬一茬地長得茂盛,可這么多年,還不是一棵一棵地死掉?大片大片的竹子賣不出去,您說可惜不可惜?要是這路修好了,車子上來了,賣掉竹子,家里的收入增加了,孩子的爸媽就不用一年到頭在外打工啦,孩子這么大了,爸媽不想才怪了?我修路也能讓大家以后的生活過的更好呀!”一席話,說的老人熱淚盈眶,第二天便將幼苗移至別處。
修路的17年期間,章雙喜記不清和多少人說過理,受過多少次埋怨。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一心為村民修路的章雙喜也逐漸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支持。一次,由于施工處緊靠懸崖,地勢兇險,開挖掘機的老板查看地形后轉頭就要走。一位摘茶的老奶奶見狀忙趕來勸說:“這位老板啊,你幫幫這位姓章的小哥吧!他為了修這條路已經修了十幾年了,一個人在苦苦支撐,哪一天不在這忙啊、做啊!他自己出錢出力,為了我們大家來修路,真是個大好人啊!”老板一聽,摘下墨鏡,問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后,不住地點頭,握住章雙喜的手,說:“我走南闖北多少年,真沒有你這樣的,今天我為你,試一試,放心吧!過幾天我就在我的工程隊里調2臺最好的機子過來。”
施工的過程,有波折,也有溫暖。然而還有一個更大的難題擺在他的面前:資金困難。管道鋪設、租用挖掘機、推土機等大型機械……對于一個靠幾畝薄田和山地收入的農民來說,這條路,早已讓他債臺高壘。耕作和賣毛竹、編制竹笆的收入,他全部投入到了修路中去。兩個女兒和兒子從小看到父親的艱辛,亦被其精神所打動。小女兒更是將積攢下的數十萬元交給父親修路。兒女打電話回家問候他,希望多保重身體,他總是不住地點頭,一副樂呵呵的樣子,可是他打給孩子們的電話卻都是同一個內容——借錢。他每次都說:“工人們干活都不容易,養家糊口多辛苦,他們幫我干活我已經很感謝了,如果欠他們工資我多不忍心啊!欠你們的賬我都記著哩!我慢慢還。”電話那頭的孩子們何嘗不明白,只是他們不忍看自己的父親,兩鬢白發已悄生。懂事的兒子常說:“爸爸,以后我們仨兒都不回家住了,你們在家里這樣辛苦,到底為哪般啊?剩下債務我們來還。你就過來享享清福吧!”父親總是先點頭后搖頭:“我這不是希望路修好了,鄉親們的生活就能變好點了嘛!我們這里有山有水,路修好了,以后會有更多的游客過來玩。我這輩子干的事情就數修路最值啦!”
2015年,在他的努力和堅持下,總長4.5公里、寬6米的山路終于突破重重阻礙,如一條巨龍盤旋在深山之中。信念17年不曾動搖,這條開山之路,充滿了孤獨與艱辛,更承載了這位當代愚公堅定不移、無私奉獻的精神骨骼。
防危解困的“貼心人”
生活中的章雙喜性格開朗、熱情大方、樂于助人,平時無論是誰,只要找他幫忙,他總說:“只要我能辦到的肯定行”。2020年4月的一天,一場暴風雨將董沖自然村村邊的兩顆水花樹刮倒,壓在了董禮文老人家的房頂上。董禮文老兩口已經九十高齡了,子女均外出務工,由于兩顆大樹有一千多斤重,稍微不注意房子就會被壓垮,村里找了好幾個人商議怎么解決都無人敢動手,老兩口急得不知所措。后來,有人幫忙打通了章雙喜的電話,章雙喜很快就答道:“好,我馬上就來。”不一會兒,章雙喜就開著農用車趕來,并帶著鋼絲繩、油鋸等工具。在村民的幫助下,他一邊用鋼絲繩拴住樹頭、樹干,一邊在樹腰部建造一個簡易支架,減輕樹干對房屋的壓力,再爬到樹頂用油鋸一點一點地清理樹枝、樹干,章雙喜忙得整個身子都濕淋淋的,也顧不上休息,他說:“現在大家都在場趕緊干,否則再下點雨,整個樹干重量都要落到房子上,就危險了!”
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下,整整干了4個小時,終于消除了這一重大安全隱患。事后董禮文老兩口逢人便說:“章雙喜真是一個好人!”
防汛工作的“領頭雁”
2020年7月18日下午,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席卷江淮大地,地處丘陵山區的萬年臺村,由于降雨強度大,造成山洪爆發、泥石沖刷,多處公路、橋涵等嚴重損毀。當晚8時許,章雙喜巡查到安莊時,發現此處公路、橋涵由于塌方受阻,洪水沖刷道路,下面便是大面積農田、村莊,情況緊急,章雙喜第一時間跳進洪水中清理雜物,在他的帶動下,村民紛紛加入,經過2個多小時的苦干,他們終于疏通了涵道,消除了重大安全隱患。
疫情防控的“逆行者”
疫情即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章雙喜作為一名普通群眾,積極投身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尤其是在2021年,章雙喜在村疫情防控小組的帶領下,堅守在疫情防控工作第一線,恪盡職守,任勞任怨,開展疫情防控宣傳、返鄉人員摸排、組織群眾開展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在對返鄉人員摸排中,開展地毯式排查,對中高風險地區的擬返鄉人員、可疑的外來人口和車輛,進行勸返、宣傳和登記,確保掌握即時信息、及時報備至村委會;在組織人員接種新冠病毒疫苗中,積極宣傳動員大家積極接種疫苗。已逾六旬的他,夜以繼日,身體雖已疲憊,但他仍然堅守在一線,不叫一聲苦,不喊一聲累,充分展現了無私奉獻的情懷,彰顯了擔當有為的高貴品格。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