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市陡溝鎮:譜寫稻漁共養“紅綠藍”交響曲 奏響鄉村振興新樂章
圖為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基地
推廣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建設稻蝦產業聯盟,舉辦小龍蝦垂釣節、美食節……近年來,安徽無為陡溝鎮大力實施綠色增效、品牌建設、科技推廣、主體培育及改革創新示范行動,依托“蕪湖市鄉村振興示范鎮”“中國小龍蝦產業融合發展示范鎮”“中國小龍蝦養殖工匠”等金字招牌,不斷推動產業發展與旅游、文化、康養深度融合,從“稻漁文化、稻漁經濟、稻漁產業”上做文章,推進一二三產聯動發展,共筑鄉村振興美好畫卷。
圖為小龍蝦與水稻競相生長
生態“綠”養殖,水下循環,稻漁產值飆升
5月,正是小龍蝦上市的旺季。走進江十月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稻漁綜合種養基地,在連片的小龍蝦田里,工人們熟練地將固定在木樁上的籠結取下,一節一節收起地籠。塑料桶里,一只只個頭碩大、體形飽滿的小龍蝦揮舞著大鉗子。據江十月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胡寶介紹,“這片蝦田可捕撈小龍蝦到5月底,小龍蝦捕撈完畢,正好趕上插秧。等水稻長起來,還會在稻田里放養蝦苗、龜鱉苗實現稻漁輪作、綜合種養。小龍蝦能消滅田間二化螟等害蟲的幼蟲,還可為稻除草、增肥,減少農藥、化肥的用量;水稻則可為蝦供餌、避害,同時做到稻稈還田,為小龍蝦提供基礎養分,整體做到生態循環利用。稻漁綜合種養模式,能為我們帶來水稻畝均增產15%—20%,小龍蝦每斤產值增加20%的效益。”說到這,胡寶欣慰地笑了。
據悉,陡溝鎮通過“稻田小龍蝦苗種秋季繁育模式 + 稻茬田小龍蝦精養模式 + 小龍蝦起捕完栽秧模式”三種模式有序復合,做到“一水三用,一田三收”,這種做法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提高了產品質量,還改善了生態環境、保障了糧食安全。
圖為小龍蝦品質較好
圖為小龍蝦豐收現場
科技“藍”加持,電商推廣,社會效益增長
“2018年以前養殖小龍蝦我們大多運用傳統的養殖技巧來養殖小龍蝦,小龍蝦每年產值不太理想,后來經過實驗我們總結了一套繁苗、擴培、防病治病的辦法,并與安徽農業大學、安徽農科院、安徽水產技術推廣總站進行產學研合作,通過科學驗證申請了專利8個,科技成果1個,同時我們搶抓互聯網優勢,開通“江十月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抖音直播號,目前粉絲已達到三萬多人,建立技術服務微信群4個以及微信公眾號1個,做到網絡上信息共享,關鍵時期技術服務。”
據悉,陡溝鎮通過“稻蝦產業聯盟”形式,輻射帶動周邊農戶,逐漸調整種養結構,轉變生產經營方式,帶動就業人數 25000 人,推動農民收入穩步增長,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 9.6%,到 2026 年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 4 萬元,有效促進強農惠農、共同富裕。
圖為“蝦寶”、“米寶”IP形象
品牌“紅”打造,文旅賦能,IP附加值凸顯
行走在陡溝鎮的大街小巷中,稻漁文旅品牌隨處可見:有萌萌噠的“蝦寶”“米寶”卡通形象雕塑,表情豐富,惟妙惟肖;有展現水稻、龍蝦、龜鱉形象的路燈、路標;還有在該鎮鄉村振鄉館、鄉愁記憶館等地展示的精致稻蝦龜掛件、別致的鑰匙扣等熱門商品,不僅為鄉村生活增添了無限創意和活力,更為城市景觀增添了幾分趣味和浪漫。陡溝稻漁品牌符號浸潤到鄉村建設、文藝創作、村民生活中。
據悉,2024年,陡溝鎮將推出3條“魅力稻漁研學游、美食游、秋收游”線路,將陡溝鎮各大景點串聯起來,同時以稻漁為媒,舉辦漁-稻文旅節、開年節、雙龍會、村BA聯賽等活動,不僅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更成為陡溝的節慶品牌,擦亮“陡溝龍蝦”文旅金字招牌。(肖亞萍)
責任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