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市蜀山鎮關河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鋪就”鄉村致富路
開發系列農產品、注冊商標、申請綠色食品認證、種產銷一體化、電商運營……這一系列“高端”操作在無為市蜀山鎮關河村已全部實現。短短五年時間,邊陲小村關河的村集體收入由2017年剛起步時的10.14萬元增長為2021年的131.25萬元,預計2022年有望突破200萬元,“關河沿山”成為響徹無為、影響蕪湖的地方知名農產品品牌。小小關河用五年時間成功通過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鋪就”一條致富之路,黨組織威信不斷加強,村集體收入飛速發展,成為全市唯一一個經營性收入占主導的行政村。
圖為合作社前往村民家中收購新摘茶葉
村黨組織領辦,將合作社“干起來”。經多次研究討論,關河村于2017年開始嘗試“黨支部+種養殖大戶+貧困戶”模式發展村集體經濟。初期先由村黨組織邀請本地種養殖大戶開展試經營,村集體為承包大戶提供多種便利,免三年租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后期轉為共同經營并給予原經營戶相應報酬。合作社發展穩定后,再帶動監測戶、低收入農戶上車,盡可能幫助抗風險能力較低的村民規避風險、提高收入。村“兩委”研究確立合作社相關章程、制度,并根據合作社發展實情適時修訂,推行“7+2+1”分配制,即:70%收益按股比進行分紅,反哺股東;20%收益留存村集體發展和應急備用,保障集體經濟行穩致遠;10%收益設置為管理人員獎勵資金,鼓勵管理層保持工作積極性。幾年來,“黨支部+”模式持續發力,推動關河合作社不斷發展,該模式已成為周邊其他村(社區)發展合作社、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經典示范。
三級政府支持,助合作社“大起來”。關河村“自力更生”發展合作社得到了蕪湖市、無為市、蜀山鎮三級政府的大力支持。蕪湖市公共資源交易監督管理局作為幫扶單位,對口幫助關河村引進項目、技術、資金、人才,目前已幫助關河爭取各項資金超1000萬元,有力推進村級各項事業的發展;無為市2018年選派第七批干部一人入駐關河村(現已工作三年滿并返回原單位)、2021年選派第八批干部三人、2022年蜀山鎮下派一名選調生,上級政府不斷輸送新生力量,使得關河村黨組織的“戰斗力”得到大幅提升。在上級政府的幫助指導下,關河合作社近年來共開發9個系列農產品12個、注冊商標5個、申請綠色食品認證1個,不斷豐富農產品種類,提升農產品質量。同時,關河村根據相關規范要求,今年已向蜀山鎮農村公益性項目庫承接項目5個,包括行政村境內的道路綠化、河塘清淤等工程,預計工程收益30萬元。
圖為村黨總支書記、駐村工作隊在巢湖市三瓜公社學習電商運營知識
積極學習調整,讓合作社“強起來”。為提升基礎產能,合作社對主要農產品的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已擁有茶葉基地1310畝、山芋基地800余畝,后期將增加土地流轉,擴大茶葉基地至2300畝、山芋基地至1000畝,適當擴大山核桃、枇杷基地。新建茶葉加工廠房670平方米,改造粉絲加工廠房210平方米,購置整套茶葉及粉絲加工設備,進一步提高對農產品的加工能力。除本土茶種“關河野生茶”外,合作社引進“龍井43號”并帶頭種植400畝,免費發放給村民10萬棵,拓展合作社茶葉品種,改善茶葉品質,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同時,關河村黨總支書記前后多次參加上級政府組織的外出學習,對省內外村集體經濟發展示范村的工作開展、產業發展、特色打造等方面進行學習研究,帶回先進做法并力圖結合關河實際打開新的發展思路。目前關河村正在穩定“一產”、擴大“二產”、挖掘“三產”,通過三產融合助力合作社發展更上一層樓。
五年時間,集體收入從無到有、村合作社從小到大、村黨總支由弱到強、村民收入由少到多,關河村通過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創造了一個“奇跡”。未來,關河村將繼續開拓進取、守正創新,發揮自身“領頭雁”作用,帶動周邊村落聯動發展,進一步做大合作社、做強村集體經濟,與萬千奮斗者們一起繪就鄉村振興美麗畫卷。(通訊員 仇杰)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