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市泉塘鎮臨河村駐村工作隊:三向發力 激活鄉村振興源動力
臨河村地處無為市泉塘鎮西北角,村域面積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近6000余畝,現有農戶754戶,農業人口3015人。自駐村以來,蕪湖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第八批駐無為市泉塘鎮臨河村工作隊始終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做到幫辦不代替,補位不越位,統籌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協助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從三向發力激活鄉村振興源動力。
固紅色之本,深化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升為民服務水平。一是堅持黨建引領,增強村級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打造由蕪湖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黨支部、駐村工作隊、村“兩委”、村民的“四位一體”學習體系。利用村民代表大會、村委擴大會、黨員活動日、第一書記上黨課等契機,將非黨員群眾適當納入學習范圍,傳遞黨的聲音,交流學習心得,促學習教育覆蓋千家萬戶。2021年底,臨河村“兩委”換屆順利結束。班子共有成員7名,既有有思想、有活力的年輕人,又有黨性強、經驗豐富的“老桿子”。其中85后占比75%,擁有本科學歷3名,為村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障;二是堅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確保無一例返貧發生。臨河村共有脫貧戶102戶342人,于2016年從貧困村出列,直至2020年全部脫貧。駐村工作隊、村“兩委”、網格員、村民聯合打造“四位一體”防返貧監測體系,對已脫貧戶、邊緣易致貧戶、脫貧監測戶以及一般農戶持續動態監測,常態化不定期走訪,確保第一線、第一時間發現解決問題。同時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扎實開展健康義診、小溝渠整治等活動,通過實施文化惠民行動等六大項目,將學習成果轉化為為民服務的內生動力。
強綠色之基,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人民幸福指數。一是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臨河村屬于典型圩區,針對村莊常年易澇易旱的現狀,已累計投入資金200萬元開展道路修建、河流清淤、電網改造等工程建設。2020年、2021連續兩年共投資1400萬余元的高標準農田已完成施工,加快補上了農業基礎設施短板,增強農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二是持續推動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建設高品質宜居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既是人民群眾牽腸掛肚的民生大事,也是人民群眾天天有感的關鍵小事。為豐富村民文化生活,先后投入資金15萬元建成一座黨建文化廣場,成為當地村民茶余飯后的休閑中心。2021年投資近12萬元的塘西自然村小溝渠整治,使困擾周邊群眾多年的疑難雜癥迎刃而解。
培藍色之元,立足圩區實際謀求產業發展新道路,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一是持之以恒,維持產業發展的基本盤不變。駐村工作隊積極協助臨河村構建了村級合作社引導,產業獎補主導,扶貧產業基地、龍頭企業帶動精準布點的“三位一體”產業全覆蓋格局。目前,已累計投入資金163.20萬元,建立產業扶貧基地1個,發放產業獎補共計43.20萬元。經過發展,臨河村逐步形成了以河蟹養殖、荸薺種植等為主導的特色農業產業格局,村集體收入由2014年的0萬元增至2021年的54.87萬元;二是另辟蹊徑,探尋一條稻蝦混養的新道路。駐村工作隊創造性地提出將蟹田變蝦田,大力推廣“稻蝦混養”特色農業產業。村內普遍存在只種一季稻現象,除少數地勢較高的土地能再種一季小麥,其余農田有將近半年時間處于閑置狀態。圍繞此類問題,工作隊深入村內50畝以上共計17戶水稻種植大戶家“取經問道”。功夫不負有心人,3月中旬隨著陳月富購買的9萬余元蝦苗投放到農田,泉塘鎮第一個300畝以上的稻蝦混養示范基地、智慧“蕪湖大米”示范基地在臨河村落地扎根。2022年臨河村單季稻種植面積達4359.55畝,較2021年增加901.65畝。
下一步,駐村工作隊將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針,積極謀求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取得新成績,大力推動鄉村振興工作邁向新臺階。(張鑫)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