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種得好” 到“賣得好”
丁紹光正在挖紅薯 記者 花磊 攝
仲秋時節,大江兩岸一片金黃。與其他地方略顯不同的是,無為市都督山下,成片的紅薯藤蔓沿著山腳的緩坡匍匐蔓延,宛如一片墨綠的海洋。
“這是我們今年試種的新品種紅薯,全部獲得了豐收。”開城鎮都督村塘埂自然村村民丁紹光指著眼前的一大片紅薯地告訴記者,喜悅之情溢于言表。見到記者時,他正和幾個農戶一起,忙著在田里收紅薯。2021年,丁紹光家種植紅薯10畝,年產4萬斤,畝均利潤1500元。今年,在合作社帶動下,他種植引進的優質新品種紅薯20畝,預計年產能達到12萬斤。“我算了一筆賬,這種新品種紅薯,經過農科所專家的指導,畝均增產2000斤,畝均利潤可達3000元,利潤翻了一番。”丁紹光說。
近年來,無為市大力推進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都督村搶抓機遇,超前謀劃,在駐村工作隊的帶領下,積極開展相關工作。1月21日,都督村毛公集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采取“村社合一、多元發展”模式,建立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社。經過多方考察,合作社與江蘇省農科院合作,引進了“蘇薯28號”“寧紫薯4號”等優質紅薯品種,試點種植了100畝。“看,這就是合作社幫我們引進的蘇薯28號,別看它個頭不大,但質量很好。”丁紹光拿著剛從地里挖出的紅薯,將表面的泥土拍掉,在旁邊的自來水里洗了洗,遞給記者,“快嘗嘗,你們平時吃的都是煮紅薯、烤紅薯、蒸紅薯,從來沒生吃過紅薯吧,我們這個新品種生吃最好,非常甜。”
紅薯種植在當地有著悠久歷史。都督村的手工粉絲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農產品。“我們的純手工泉水粉絲制作技藝,是無為市的非遺項目,原料就來自本地種植的紅薯。”都督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俞淼介紹,“但一直以來每家每戶都是自己做,是一種家庭作坊的形式,既沒有品牌,也沒有形成規模,相關產業始終做不大。”俞淼告訴記者,都督村現有紅薯種植面積約1000畝,一直以來,多數農戶種植的都屬于老品種,產量低,質量較差。合作社成立后,第一步考慮的就是引進新品種,但薯農已經習慣了多年的老品種,對于種植的品種和技術都十分熟悉,要想改變他們的觀念,并不容易。“為了推廣新品種,我們首先采取了機械等現代化生產設備和技術,加大規模種植,在節約生產成本的同時,提高畝產量和產值,讓農民們得到實實在在的便利和好處。”無為市開城鎮農業服務中心副主任邵思標說。除了推廣機械化現代生產方式,合作社還為薯農免費提供種苗和技術指導,在合作社試點種植的基礎上,帶動當地群眾種植新品紅薯600余畝,紅薯種植及維護帶動群眾務工100余人次,促進群眾增收2萬余元。
紅薯屬耐旱作物,但今夏連續高溫晴熱無雨正值紅薯生產的關鍵期。為將旱情影響降至最少,當地政府早安排、早宣傳、早啟動,采取了一系列重要舉措保豐收。“我們從6月下旬開始,鎮、村共開機32臺套2359kW投入抗旱,整修抗旱渠道25.8公里,至今已開機抗旱4374小時,解決了7.43萬畝耕地缺水問題。” 開城鎮水利站站長王強介紹。
“既然都督村種植紅薯歷史久遠,那就應該以這個優勢產業為抓手,想辦法引進新品種,擴大規模,拓寬銷路,打造品牌。”談及建立合作社的初衷,俞淼發展思路清晰。他透露,2022年,都督村粉絲預計產量可達20萬斤,銷售額將突破300萬元,村集體經濟有望增收60萬元。為了將當地的紅薯相關產業做大做強,合作社還注冊了“‘芋’見都督”品牌商標,設計了包裝禮盒,同時積極對接商超、市場,打造當地特色農產品品牌。“9月,合作社種植的紫薯、蜜薯等食用型紅薯已全面成熟并具備銷售條件。目前,我們正積極對接社區團購、淘菜菜等銷售平臺,不斷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實現從單純的‘種得好’向‘賣得出、賣得好’轉變。豐產又豐收,讓農民真正增收,才是我們創辦合作社的最終目標。”俞淼說。(記者 花磊)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