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城鎮:走好振興“三條路”,繪就無城新畫卷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中心的歷史性轉移。近兩年來,無城鎮按照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要求,動員全鎮上下走“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三條路,為繪就無城鄉村振興新畫卷不懈奮斗。
兩強一增,探索鄉村振興“發展路”。春節以來,無城鎮各村以“兩強一增”為引領,通過新裝備、新技術,新模式,搶抓農時、強化效果,有序推進鄉村發展之路。堅持創新引領,推動科技強農。大力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推廣專用品牌智慧“蕪湖大米”1000畝;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18個行政村實現科技特派員服務全覆蓋,同時與安徽省農科院對接,派遣科技特派團與七廣村、無為雒河家庭農場簽訂科技幫扶協議,為無城鎮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的科技人才保障。堅持夯實基礎,推進機械強農。新增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1個、機插秧示范基地2個、機插秧側深施肥示范基地1個,同時支持各類種植主體購買無人機、插秧機等農機具54臺(套);盡快推進農產品倉儲冷鏈設施建設,以水產、蔬菜、水果和畜禽等優勢鮮活農產品為重點,建設冷藏保鮮設施3個,庫容達300立方米。堅持聯農帶農,促進農民增收。圍繞“就業”,組織50余人次參加無為市培訓活動,常態化開展高素質農民培養,介紹農民就近務工就業近200余人;持續深化農村“三變”改革,集中流轉土地5000余畝,畝均每年流轉價格400元,農民收入得到有效增加。
不斷升級,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路”鄉村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事關廣大農民群眾根本福祉,為此,無城鎮堅持以打造鄉村振興示范鎮為目標,狠抓鄉村基礎建設,不斷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科學謀劃,高標準建設美麗村莊。加快推進黃汰農文旅項目及革貪美麗鄉村建設,全面啟動黃閘及黃汰美麗宜居村莊規劃設計,率先完成2022年300戶民生改廁任務,切實做到鄉村振興重點項目“資金優先保障、政策優先享受”。持續發力,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集中開展無城鎮2022年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以“干部先行、黨員示范、群眾參與”模式,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黨員志愿服務等活動開展,全面推進村莊清潔行動,累計動員人力500余人次,開展集中整治活動40余次。試點推廣,啟動垃圾治理與人居環境融合發展工作。以推動農村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全面提升人居環境水平為目標,首次在黃汰、倉頭、七里3個選派村(社區)開展垃圾治理與人居環境整治融合發展工作。統籌做好33名環衛工人及相關財物等交接工作,投入1.5萬元專項工作經費,以有力舉措確保融合推廣工作取得實效。
黨建示范,引領鄉村振興“治理路”。今年以來,無城鎮堅持黨建引領,通過黨員示范、群眾自治等模式積極探索鄉村治理新方法、新路徑。人才強基,夯實鄉村治理之“骨”。圍繞各村主導產業項目和群眾需求等,分類開展農村高素質人種植養殖養殖人才、電商等培訓5次;持續開展鄉村振興“領頭雁”培育工程,下半年計劃集中招聘一批鄉村振興后備人才回村任職;嚴格落實“黨管人才”工作舉措,設立無城鎮人才工作站,整合原扶貧工作站人員,組建了雙領導分管、8名業務人員構成的鄉村振興隊伍。平安建設,塑造鄉村治理之“形”。推進鎮村兩級綜治中心實體化運行,劃分網格390個,建立網格化服務管理微信群390個;深入開展矛盾糾紛“大排查、大調處”行動,累計調處矛盾糾紛328起,調解成功率達98%;初步構建“技防、物防、人防”三位一體預防體系,每月開展不少于8次的巡邏活動,鄉村治理體系得到完善。文化惠民,傳承鄉村治理之“魂”。持續開展“文明家庭”“無為好人”等評優活動,培樹文明鄉風;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持續開展理論宣講、移風易俗、送戲進萬家等文化活動,累計為村民播放紅色電影100余場,送戲下鄉80余場,開展理論宣黨史學習教育近30次。(邢獻嬌)
責任編輯: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