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渡鎮慶豐村:做活“水”文章 助力鄉村振興
地處無為市劉渡鎮西南側慶豐村,瀕臨長江,村內巷陌縱橫、水系眾多,交通發達。近年來,慶豐村大力爭取水利建設資金,積極改善水系,通過環河治水、以水興業等有效探索,做活“水”文章,逐步走出一條治理有方、生活富足、宜居宜業的“創新路”。
環河治水 水秀影清。“村莊美不美,首先看治水”。慶豐村通過大力整治村屬河道、圩口,及時疏浚,清除淤泥;圍繞村(組)繞行的河流,推進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加快節水型村莊建設,實施生活污水垃圾有效管控,引導中水回用、雨水利用等,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禁止污水不經處理直接排放;村還及時發起人居環境整治,清理河道兩側亂堆亂放、清掃溝渠廢棄殘留物,努力讓沿河兩岸綠起來、美起來,督促沿河村(組)民利用空閑處,告誡白色垃圾不要扔、多栽花草養盆景,把雞鴨圈起來、讓花香飄起來。如今,整治后村莊,“白鷺依依,芳草萋萋”、“山清水秀,花郁香濃人不返;云淡天高,倒影留雁忘南飛”。
以水興業,生機盎然。近年來,村大力發展螃蟹、蓮藕、茭白等水產品,實施以水興業,上市的水產品豐富多樣,形成“夏有蓮藕冬有鯽,四季水產不脫銷”。村通過打造規模化養殖,形成頗具慶豐特色的“一村一品”螃蟹養殖基地,采用“互聯網+合作社+養殖戶”模式銷售,慶豐螃蟹任何時候“不愁賣”。金秋上市季節,往來商販絡繹不絕,村產螃蟹基本被搶購一空。村基地經過幾年的摸索發展,培育一批懂養殖、會管理的技術專才;少數農戶從早先養殖成品蟹轉向蟹苗培育高端化;村屬集體合作社開啟種植、管理、銷售于一體的良性循環,漸入佳境,為村民務工創造了條件。通過以水興業,近年來,村民居家務工增多,“家門口務工,掙錢顧家兩不誤”,成為越來越多的青壯年村民選擇,生機盎然、宜居宜業的生態逐步形成。
以水造景,文明扎根。“蘊山水之毓秀 領人文之精華”,慶豐村歷來注重人文傳承和開拓創新。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慶豐村因地制宜、以水造景,恰當融入當地文化元素,打造文化水鄉。“勤勞持家、溫婉賢惠”、“孝敬公婆、以德育人”等圍河而設紅色標語牌成為一道道靚眼的風景線,也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路標”;“小橋流水似渡船”、村內臨水而搭涼亭、復古水車,彰顯古人雕琢精華,更是文化精髓的傳承創新;別致新穎的宣揚法制廣場,生動靈韻,村民賞心悅目、耳濡目染之際,做到德治、法治、自治的融合,有力地接續文化興村的氛圍。“既要金山銀山,又要青山綠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等標語、詩詞隨處可見,見證了慶豐村的水鄉文化早就扎根民眾心房。
以水育人,頌揚黨恩。瀕臨長江的慶豐村,歷史上屢遭洪水浸襲,村內所屬古老地名“安定街”見證著舊社會百姓苦難的歷史:對當局治水不力的無奈和對美好生活‘安定’的祈盼。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大力整治水系,構筑沿江防護提,暢通內河水道。而今,聞“水”色變的水患徹底根除,村內依水的物產甚是豐富,人民生活富足,形成百年難得一見的“年年有余年年余,歲歲節慶歲歲慶”。“吃水不忘挖井人”、“學黨史,感黨恩”,新一屆村委班子帶領著群眾,以史明志、學史崇德,傳承著紅色基因,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擼起袖子加油干,努力踐行著鄉村振興的偉大工程。(慶豐村 周光中)
責任編輯: 趙倩